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21)
一、发展概述
(一)基本情况
1.学校简介
武汉市第二卫生学校是1979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鄂革[66]号文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是湖北省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武汉市和谐校园、武汉市市级示范学校、武汉市卫生系统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为己任,坚持以“专注医学卫生教育发展”为发展理念,坚持以“要成才,先成人”为教育理念,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和数字校园建设,着力打造以“ 办出特色,树立品牌,争创一流卫生学校”的办学品牌。
2.师生规模
2021年招生数为769人,比2020年增加4.8%。其中护理659人,药剂62人,康复技术48人。目前全校在校生2196人,其中护理专业1757人,药剂专业79人,中医专业312人,康复技术专业48人。毕业生人数为737人,较上年度增加160人,其中护理专业540人,药剂17人,中医180人。毕业生中直接就业339人,高考升学398人。
表1 学生情况
指标内容 | 2020年 | 2021年 | |
招生规模 | 734 | 769 | |
在校生规模 | 2193 | 2196 | |
毕业生规模 | 577 | 737 | |
巩固率 | 99.5 | 98.7 | |
学生结构 | 农村 | 1866 | 1849 |
城市 | 330 | 347 |
学校现有教师员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教师队伍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1人,约占13.1%,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57人。学校拥有“双师型”教师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9%。教师中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8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6.43%。2021年学校通过武汉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招录英语、计算机教师各1名,通过自主招聘合同制专业课教师11名,依据办学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新教师的引进,充实完善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学历提高培训、新知识新技术培训、操作能力培训、专业师资培训及听课评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成一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3.专业设置
学校目前在校生分布在护理、药剂、中医、康复技术、营养与保健等五个专业。与上年度相比,新增设营养与保健(720801)、康复技术(720410)两个专业。
(二)办学条件
1.硬件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24661平方米,生均面积为11.2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674.5平方米,生均面积为9.87平方米,生均较去年增加1.76平方米,同比增长达21.7%。
2.固定资产
2021年,学校固定资产总额为3906.84万元,较上年增加150.06万元,同比增长3.99%,其中,教学、实训仪器设备值1767万元(11月底),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8046.45元,较2020年增加400万元。
表2 固定资产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
指标内容 | 2020年 | 2021年 | 同比去年增长率 合计数 |
固定资产总额 | 3756.78 | 3906.84 | 3.99% |
教学、实训仪器设备值 | 1367.01 | 1767.00 | 29.26% |
备注:2021年目前还有两个市级项目正在实施中,预计明年完工。 |
3.办学经费
学校办学经费总收入2428.45万元,主要来源依次为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2089.91万元,占当年总收入86.06%;事业收入292.68万元,占当年总收入12.05%,其他收入45.86万元,占当年总收入1.89%;具体经费收入统计情况见下表。
指标内容 | 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 | 事业收入 | 其他收入 | 上年结余 | 合计数 |
2020年 | 1371.89 | 147.34 | 790.48 | 63.82 | 2373.53 |
2021年 | 2089.91 | 292.68 | 45.86 | 0 | 2428.45 |
表3 经费收入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
2021年,学校总支出2428.45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1308.88万元,占当年总支出53.9%;商品和服务支出866.53万元,占当年总支出35.68%;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98.98万元,占当年总支出4.08%;资本性支出150.06万元,占当年总支出6.18%;其他支出4万元,占当年总支出0.16%。
4.重要指标
我校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职业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4 本年度与上年度重要办学条件指标一览表
指标内容 | 2020年 | 2021年 | |
办学规模 | 在校生数 | 2193 | 2196 |
教师队伍 | 专任教师 | 89 | 84 |
师生比 | 25:1 | 26:1 | |
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81.4% | 96.4% | |
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 20.3% | 14.3% | |
专业教师比例 | 54.8% | 57.1% | |
“双师型”教师数比例 | 72.7% | 67.9% | |
兼职教师比例 | 22% | 10% | |
设施设备 | 生均仪器设备价值 | 0.62万元 | 0.80万元 |
实训工位数 | 1050个 | 1200个 |
(三)办学成果
一年来,完成737人学历教育工作、全市102名乡村医生培训、全区1083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等一系列教学任务目标。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学校共10个班级被市教育局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 10位同学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学生, 4位同学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
二、学生发展
(一)立德树人
1.思政育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职业素养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思政教研组4名专任教师认真学习研讨思政课标,将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担当、奉献精神教育、法治教育等融入课堂。克服师资等方面的困难,按要求开设历史课程。此外,要求思政教研组每月至少录制一堂微课,在学校每月召开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当天,同步召开主题团日活动,由班主任老师将录制好的思政微课播放给学生学习观看。
重视团员队伍组织建设,新学年共吸纳77名学生加入团组织。积极参加文明风采及各类竞赛活动。在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中,共报送了优秀作品“我们一起学党史”作品4篇,“写给2035年的我”寄语2篇,红色基因传承活动1篇。
2.实践育人
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成为奉献者、服务者。本学年除照常开展新生军训活动外,还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活动:“我们的节日-中秋”志愿者活动,学校青年教师到举水河堤争做环保志愿者;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期间,学生和青年教师前往提供志愿者服务;“我们的节日-清明”志愿者活动,组织师生到新洲六二六惨案纪念碑扫墓,参与革命历史教育等等。学生还参与社区清洁家园行动以及“文明单位结对共建社区”等活动共计127人次。
2021年8月疫情反扑,学校迅速召集青年教师和学生共计88人组成“核酸采集”志愿者服务团队,前往邾城、双柳、汪集、徐古、旧街、三店等各核酸采集点,协助新洲区人民医院、新洲区中医医院为采集和录入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经过三天的奋战,完成核酸检测信息录入63793条,为武汉战役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3.文化育人
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操场设置有荣誉展示栏、奖学助学政策宣传栏、健康教育宣传栏、教学风采、安全教育宣传栏、安全教育公示栏等。本学年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班会16期,绘制黑板报、手抄报8期。组织开展每周“国旗下讲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校园垃圾分类宣传、“悦读”活动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中秋节、端午节到来之际,我校聚焦中华传统节日,围绕节日内涵,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4.劳动育人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讲话精神,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深入推进劳动育人工作。学校227名学生团员共分为12支劳动实践小组,在本学期主要承担医学实训室、微机室物品整理、卫生清洁等任务,为学校提供16次志愿劳动服务,平均每次进行1-2个小时。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干净、整洁的育人环境,每周四全体学生进行卫生大扫除活动,实践小组的同学们积极主动承担起卫生评比工作,以点带面,带领其他同学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和成才观。
(二)学习成效
1.技能培养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举办老年照护、母婴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幼儿照护等4个项目的教育部“1+X”证书、护士职业资格证等多项培训,2020-2021学年,481人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216人通过考试,通过率为45%;97人参加“1+X”证书考试,97人通过考试,通过率为100%。全年共计313名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职业资格证)。
2.学习反馈
学校注重公共课教学,按照要求开齐开足公共课课程。文化基础课2099人合格,合格率达95.6%。有序开展技能训练,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学生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考试2196人合格,合格率达100 %。严格组织开展体质测评,测评合格人数为2115人,合格率达到96.31%。
(三)素质培养
1.社团活动
为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高雅情操,锻炼学生体质,学校成立国旗班、羽毛球社、篮球社、乒乓球社、音乐社、书法社、绘画社共7个学生社团,参与社团学生人数达294人。开展了校园篮球友谊赛、拔河友谊赛、校园广播体操比赛、校园红歌比赛、校园绘画比赛、护士礼仪表演等校园活动。
2.体育美育
体育课专任教师数3人。开展了校园广播体操比赛、羽毛球赛、校园友谊篮球赛、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比赛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体活动,而且强化了师生自我锻炼的意识,锻炼了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展示了全校师生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风貌。
(四)就业质量
1.就业情况
2021年应届毕业生737人。其中护理专业540人,就业率100%(含对口升学),对口就业率97.2%,创业率2.78%,就业单位满意度96%,相比2020年满意度95%稍有提高。中医专业180人,就业率100%(含对口升学),对口就业率80%,就业单位满意度96%。药剂专业17人,就业100%(含对口升学),对口就业率88.2%,创业率11.8%,就业单位满意度97%。
表5 就业情况表
指标 | 毕业生数 | 直接就业人数(不含升学) | 护考通过人数 | 就业单位满意度 | 起薪情况 | 就业率 |
2020年 | 577人 | 243人 | 296人 | 95% | 2300元/月 | 100% |
2021年 | 737人 | 339人 | 216人 | 96% | 2500元/月 | 100% |
2.先进典型
我校2017级毕业生余巧,在校期间曾任班长、学生会主席,2020年年初参与新冠疫情抗疫一线。今年4月参加航天城同济医院招聘考试,经过层层筛选,以总分第5的成绩被录取,现在同济主院区进修。
3.升学情况
我校2021年通过职教高考升学学生数为398人,其中升入本科6人,升入高职高专392人,升入高职人数同比2020年增长17.37%。
三、教学改革
(一)专业建设
1.布局调整
学校专业与产业契合度高,依据区域内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医疗专业技能型人才,是学校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校共有5个专业,较上年度新增两个专业。今年经过我校申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增设营养与保健(720801)、康复技术(720410)两个专业。
2.品牌特色
我校以培养优秀医护人才为己任,积极争创优质特色学校。护理专业是我校的省级重点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我校进一步加强护理专业建设,培养面向医疗卫生、母婴、养老事业领域德技并修的人才。与此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强教师新知识新技术培训、操作能力培训等,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2021年,我校共有10人次参加省级培训,11人次参加市级专业技能及各类骨干教师培训,63人次参加1+X专项培训。
(二)三教改革
1.教师队伍
学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督促专业教师将学校现有的护理特色专业群和精品课程项目资源平台及护理仿真系统融入教学内容,充分利用4个护理仿真系统具有连贯性,情节性的情境,预设各种诊疗环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机制,推优树先,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4人,各专业教师建立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合格教师三个层次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达到67.9%。此外,学校还聘请临床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了一支业务精干、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为我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注入了活力。
2021年,我校3名教师荣获新洲区优秀护士荣誉称号,3名教师荣获新洲区卫健系统优秀工作者称号。
2.教材建设
为了适应中职院校的课证融合,课岗赛证,学校开发了1+X校本教材和护理实训教材。实现四个环节的对接:一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对接;二是证书培训和考核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接;三是证书师资培训、学生培训安排与教学周期相协调;四是证书考核与学历教育考试相照应。
3.教法改革
为更好地实现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坚持面向职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实现课证融合。学校制订了就业与升学“双导向”的两套人才培养方案,将进一步健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设置了包括思政、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等职业基础课程模块;护理基础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等职业技术课程模块;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营养与保健、康复理疗、医药市场营销等职业技术拓展课程在内的“四模块”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城乡、社区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卫生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一定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相关医学人才。
4.教研科研
今年,经过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评审,同意我校立项课题《护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课证融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
5.教学比赛
今年我校2名教师荣获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设计赛二等奖、2名教师荣获武汉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2名教师荣获武汉市中职学校教师五项技能竞赛三等奖、2名教师荣获武汉市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大赛三等奖。
(三)信息技术
1.数字校园
2021年,学校投入数字校园建设资金120万元,用于刘集校区信息化基础设施一期建设及应用系统诊改。截止2021年11月底,已完成招生迎新系统、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等三个信息系统的搭建和基础数据的导入,进入到试运行及用户测试阶段。目前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达700M,总带宽较上年增加250M。网络信息点数为268,较上年增加24个。上网课程数为4门,较上年增加1门。学校内部资源平台包含语文、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基础护理等10门专业课程资源,专任教师接收信息技术培训达252人次,较上年增加84人次。
2.资源建设
2021年,学校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教学资源,由教务科牵头,分管教学校长督导,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课程资源,达到课堂教学资源与实训教学资源的相结合的目的。目前,学校已完成专业群和课程建设,共完成10门课程资源、4个护理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其中包括教学课件362个,单元检测6个,微课15个,护理类技能高考题库系统1个、护士资格证考试题库系统1个。
四、校企合作
(一)产教融合
1.校企协同育人
学校校企合作企业数4个,涉及护理、药剂、康复技术等3个专业。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医院(行业)之间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探索中等职业医学教育办学模式,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互惠共赢的发展局面,我校本着“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学理念,于今年8月份再次到新洲区中医医院、新洲区人民医院聘请多名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护工作者到我校任教,同时也将我校专业课教师送到相关进修学习,加强临床工作经验,从而达到最佳师资阵容,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聘请雅南月子中心和夕阳红养老院的老师到学校进行老年照护和母婴照护的教学。此外,学校还根据实时教学需要,让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入到新洲区中医医院进行临床见习,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二)实习实训
1.实习实训管理。
学校实习管理制度健全,有10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家企业,聘请实习基地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20人担任实习管理、实习教学工作。重视实习生岗前培训,每年实习前由学生科、教务科及带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和“三基”训练。2021年安排了180名学生到10家实习基地实习,并多次派人到实习医院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巡查,实习实训满意度达95.56%。
2.基地建设情况
我校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实践基地数2个,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实践基地数4个。教师以赛促教,进行实训教材开发。
(三)赋能提质
我校中医专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与新洲区中医院进行学徒制教学,聘请多名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护工作者到学校任教,同时也将我校专业课教师送到区中医医院进修学习。学校成立了“1+X”试点院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过程管理,定期落实情况,重点监测核心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确保建设顺利推进。同时,加强管理保障和经费保障,强化建设过程监管、环节管理,确保试点建设项目相关资金足额及时到位。目前涉及3个专业,试点项目涉及老年照护、母婴照护、幼儿照护、失智老年照护4个,截止11月底,共培训学生376人,参与考核的289人中有282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达97.6%。。
五、学校党建
(一)管理体制
我校始终遵循总支书记负总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分工抓、党支部书记具体抓的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建立《2021年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制定年度“三会一课”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经过党员大会充分讨论,制定《武汉市第二卫生学校党支部优秀党员评选办法》。
(二)组织建设
2021年年初,按照区委组织部要求开展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党员组织关系清理排查工作,全面摸底排查,建立组织关系管理不规范党员名册并严格完成对标整改。完成党龄达到50周年党员基本情况统计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工作。七一前夕,完成困难党员摸底及慰问工作。全年发展预备党员1名,完成1名党员组织关系转入。要求全体党员亮出工作承诺,并制作承诺公示栏,做到上墙更“上心”。
(三)思政教育
1.政治核心
学校整体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严格落实党建工作“一岗双责”制度。以“学习强国”平台学习情况排名为基础,推行党员党性量化考核,制定“学习强国”积分每周公示制度,每周一进行学习强国积分公示,每学期累计三次居于末位的党员取消优秀共产党员评选资格。
2.主题教育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涵养家国情怀,做党史学习的引领者,我校在实行支部主题党日“5+N”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党史教育专题学习,结合新文件,领会学习新思想。严格日常学习,倡导常态化学习,下发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学习资料,结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党史知识答题竞赛活动及党史专题学习读书分享会,定期抽查党史学习读书笔记。
2021年5月20,学校3名党员代表新洲区卫健局参加新洲区2021年“颂辉煌历程,展时代新风”党史知识竞赛,从66支队伍当中脱颖而出进入到复赛环节,虽在复赛中以1分之差惜败,但虽败犹荣。5月27日,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答题活动,并借助斗鱼直播在全网播出,以赛助学、以学促用,同学们在重温红色经典中找寻理想,在学习革命先烈中坚定信仰,在对比时代差距中感受奋斗之艰。6月19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工赴武汉市黄陂区姚家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瞻仰“武汉抗战第一村”革命遗址,开展以“学党史 明初心 强信念 跟党走”为主题的参观学习教育活动。
全年召开专题学习活动13次,党建工作专题研究会议4次,研究党建议题4件,开展总支书记、支部书记讲党课8次,参加社区联席会议2次。
3.意识形态教育
学校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学校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教育讲座,使学生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行动。用班级QQ群、微信群、LED电子屏、校园门户网站、宣传栏、横幅、黑板报、手抄报、楼道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开展文明城市复核、疫情防控、国家安全、禁毒教育、扫黑除恶、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家风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此外,学校安排由学生科牵头积极开展“主题周”活动,活动周涉及11项内容包括:春节慰问、清明祭扫、唱红歌、学雷锋、禁毒宣传、网络安全教育、书香校园、文明礼仪、消防安全知识培训、预防电信诈骗、法制宣传等等。
六、政策保障
(一)政策引领
1.落实政策
2021年春季,共计国家免学费1617人次,金额194.04万元,武汉市免学费263人次,金额31.56万元;国家助学金281人次,金额 28.1万元,2021年秋季国家免学费、武汉市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正在申报中。
表6 学生春季资助情况统计表:
项目 | 国家免学费 | 武汉市免学费 | 国家助学金 | |||
学生数 | 金额 (万元) | 学生数 | 金额 (万元) | 学生数 | 金额 (万元) | |
2021年春 | 1617 | 194.04 | 263 | 31.56 | 281 | 28.1 |
我校严格执行市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和武汉市政府励志奖学金制度。2020-2021学年度,我校有2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每人6000元,合计1.2万元; 32名学生获得武汉市政府励志奖学金,每人1000元,合计3.2万元。
2.出台政策
我校深入开展集中治理庸、懒、散、慢、乱、浮现象促进干部担当作为工作,制定《六项治理工作方案》、《干部考核清单》、《年度绩效排位及末尾警示制度》,逐步建立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竞争机制。加强干部培训,提高政治站位及业务素质,切实激励和提升教职员工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项目推动
1.提质培优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我校专业特点,申请并获批了“1+X”4个试点证书。截止到11月底,已投入2个虚拟实训室,共计400万。外培内训加外聘,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校企双元合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2.赋能提质
以“1+X"证书试点为抓手,持续加强专业建设。以证书考核的理念、内容、评价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重点关注教学质量,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了学生上岗即可胜任的目标,为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毕业生因政治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而深受社会好评,2021年,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6%。
(三)经费保障
1.持续投入
具体经费情况见下表。
表7 经费情况表
指标 | 2020年 | 2021年 |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 3900生/元 | 3900生/元 |
免学费补助资金 | 410.4万元 | 450.22万元 |
公用经费补助资金 | 307.2万元 | 328.95万元 |
奖学金 | 7.4万元 | 4.4万元 |
2.绩效管理
我校开展2020年整体支出绩效自评,资金2373.53万元,评价情况来看,学校绩效目标设立符合总体发展规划和部门工作职能。绩效目标依据充分,符合客观实际,部门整体绩效目标与部门履职、年度工作任务的相符。预算总体目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党委政府决策,预算实施单位绩效目标与职责密切相关,为促进学校工作所必需,预期产出效益和效果符合正常的业绩水平。预算编制合规,做到了资金预算编制能够按照财政编制口径来编制,预算支出安排,能与对应的用途和事项相关联,支出方式符合规定要求。同时根据《武汉市市直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武财绩〔2021〕546号)的格式要求,公开《2020年度武汉市第二卫生学校整体绩效自评表》。2021年还未结束,暂时未开展对2021年的整体支出绩效评价。
(四)质量保障
1.年报编制
学校在接到年报编制通知后,迅速成立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小组,形成由校长亲自牵头,办公室负责编制,教务科、学生科、资助办、毕业办、财务科、总务科等科室积极配合的工作合力,并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年报范围、内容、报送要求等,对年报的具体填报事项进行了说明,使各科室准确把握填报要求。在数据填报的过程中,注重报表审核,以“提升质量”为导向,利用数据共享发现漏报、错报情况并及时反馈到各科室进行修改完善,保障教育年报高质量编报。
七、服务贡献
(一)服务国家
1.专业调整
2020-2021年学校积极开展社会专业调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及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一方面于2021年新增设营养与保健(720801)、康复技术(720410)两个专业,并于2021年7月开始招生。另一方面,申报4种“1+X”证书试点,通过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1+X”证书试点备考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训当中,实现课证通融。
2.党员下沉
自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切实抓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扎实实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班子成员带头主动认领,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台账,确定具体项目6个,涉及慰问蔡濠社区特困孤寡老人、健康教育知识宣讲、送医送药下乡(义诊)活动、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知识、居民小区储物间改造、背街后巷路面硬化等。截至目前,我校已完成项目5个,剩余1件正在办理当中。
与此同时,严格按照党员下沉工作要求,与对口社区紧密联系,积极参与党员下沉活动和任务。截至11月26日,组织全体党员参加社区清洁家园、卫生收费、疫苗接种志愿者等活动共9次,完成下沉225人次、人均服务总时长达18小时。
3.常态化疫情防控
学校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学生工作应急预案,保障口罩、消毒液、洗手液、体温计等防护物资储备,定期开展教室、实训室、办公室、食堂等公共场所的常规消毒工作。节假日收假返校后,开展健康状况排查工作,要求教职员工、学生及时上报假期外出情况、返程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感冒、发热或腹泻等状况,立即送至留观室隔离观察,经校医专业评估后,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学校绝大多数学生虽已完成疫苗接种,但疫情未散,我校仍要努力做好日常疫情防控工作,严控校园环境安全。
(二)服务地方
1.对口帮扶
我校原对口精准扶贫村为新洲区徐古曹兴寨村、成兴寨村、沙河村及周湾村。 我校对五年来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整理了精准扶贫工作台账,并与各帮扶村对接,完成了精准扶贫收尾工作。
2.乡村振兴
今年是乡村振兴第一年。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区乡村振兴局工作安排,我校乡村振兴对口村为辛冲街道杨铺村。杨铺村占地3平方公里,5个自然湾,8个小组,耕地1300亩。全村375户,人口1557人。其中已脱贫户27户,95人(2018年全部脱贫)。党员40人,属辛冲街道辛冲总支杨铺村党支部。村两委4人,聘资料员1人,共5名工作人员。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们通过加强与对口村村委、村党委的联系,密切配合对口村开展工作。并结合我校工作实际,以与帮扶村开展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互动活动为契机,抓好党员干部培训教育,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加强了帮扶村村委、村党委的班子建设,提高了两委的办事效率。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对“三类户”的防返贫监测,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解决实际困难和增产增收想办法,出点子,杜绝返贫。我们还协助对口村制定和细化维稳综治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服务市场
1.人才支撑
我校学生毕业就业办公室结合目前就业形势全面推进毕业生的推荐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广泛就业信息网络,主要在中小型医院,制药公司,药店,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专科门诊推荐学生就业,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了护理,药剂,中医人才。目前,区域内的乡镇卫生院对护理人员需求仍旧存在较大缺口,毕业生资源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四)服务终身学习
1.社区教育
今年,学校组建由4人组成的护理教师团队,三次来到蔡壕社区分期分批开展老年保健教育知识讲座。2021年6月,由分管校长带队与蔡濠社区结对开展居民小课堂,分享文明城市创建知识,并对沿街商铺发放文明城市创建知识宣传资料,进行文明督导。
2.继续教育
我校是武汉市卫生系统继续教育培训基地,2021年在全区卫健系统分期分批开展进行了45场次培训服务,共计44课时,1083人。
详细情况见下表。
表8 继续教育培训统计情况
序号 | 课程 | 时长 | 人数 |
1 | 公需课学习 | 8课时 | 1083 |
2 | 新冠肺炎的防治 | 4课时 | 1083 |
3 | 心肺复苏术 | 4课时 | 1081 |
4 | 康复学知识 | 4课时 | 1079 |
5 |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 4课时 | 1083 |
6 |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 4课时 | 1082 |
7 | DRG与相关应用 | 4课时 | 1078 |
8 | 儿科学 | 4课时 | 1078 |
9 | 头痛 | 4课时 | 1083 |
10 | 《中医外感发热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介绍》 | 4课时 | 1083 |
八、特色与创新
1.以“1+X"证书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我校“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不断完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一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对应;二是证书培训和考核内容与专业人才方案相对接;三是证书师资培训、学生培训安排与教学周期相协调;四是证书考核与学历教育考试相照应。以“X”证书标准为纽带,向下对接课程标准,开展课程认证,向上对接行业标准,开展行业认证,实现“课程认证、X证书认证、行业认证”相统一,强化学生医学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目前,学校4个试点项目共培训376人,参与考核的289人中有282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达97.6%。下一步,学校将以证书考核的理念、内容、评价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与医学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
2.找准定位,因材施教,精准规划培养目标。
在招生过程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难以避免,我校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进一步规范招生入学测试程序,加强学生责任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另一方面,在征求基础薄弱且学习意愿较弱的学生同意后按照就业方向培养,加强课程实操性,同时增加校园招聘次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基础较强的学生则按照参加技能高考继续深造方向培养,加强课程针对性,提升学生应考能力。
九、挑战与展望
(一)面临挑战
1.校园基础能力建设有待加强。随着《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问题日渐凸显,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不足,伴随着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持续上升,满足不了区域内学生就读需求的现象。
2.部分专业培养方向设置不清晰。学校根据区域发展及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在申报新专业的过程中,部分专业培养方向设置不清晰,批复完成后发现某些专业只能按照就业方向培养人才,例如:卫生类的营养与保健等专业无法参加技能高考。这一现状不仅可能导致新增专业招生阻滞,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申办学校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二)发展展望
1.聚焦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薄弱环节,优先解决校舍安全问题和教育教学场所问题,推进提档升级试点工作。
2.优化职教专业定位,对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培养方向进行多元化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